茯苓能祛濕 推薦四種健脾祛濕中藥
時間:2020-06-05 13:50 來源:上海仁博醫院 【醫保定點單位】
體內濕氣重的話,容易引起身體不適,例如走路的時候感到身體很重,抬不起腳,容易疲勞沒精神等,要如何祛除濕氣才好?
體內濕氣多因喜食冷飲,貪吃生冷瓜果等寒涼之物,損傷人體陽氣所致。在正常情況下,人體對于外界溫度、濕度變化有自然調節能力,但有些人因體質、疾病或生活習慣不良,造成體內水分調控系統失衡,水分排不出去,因此影響健康。
怎么判斷自己體內是不是有濕呢?
最便捷的方式是看大便:如果大便不成形,長期便溏,必然體內有濕.如果大便成形,但大便完了之后總會有一些粘在馬桶上,很難沖下去,這也是體內有濕的一種表現,因為濕氣有黏膩的特點。
如果有便秘,并且解出來的大便不成形,那說明體內的濕氣已經很重很重了。如果你實在不愿意觀察大便,吐出舌頭觀察一下黃中帶膩,那是體內有濕的表現。黃得越厲害,或者膩得越厲害,說明濕邪越厲害。
有的人,每天早上七點該起床的時候還覺得很困,覺得頭上有種東西再裹著,讓人打不起精神,或是覺得身上有種東西在包著,讓人懶得動彈,也能判斷他體內濕氣很重。中醫里講“濕重如裹”,這種被包裹著的感覺就是身體對濕氣的感受,好像穿著一件洗過沒干的襯衫似的那么別扭。
濕氣積累麻煩多,許多人都不把它當一回事,總是忽悠著就過了,久而久之,就積了一堆病痛。其實,在日常生活中,只要注意飲食,濕氣就不會纏上你,給大家推薦多款祛濕湯,幫助對抗濕氣。
健脾祛濕的4種中藥
健脾祛濕中藥一:茯苓
茯苓,曾被慈禧太后當作養生益壽的要藥,不但自己常食用,還將茯苓制成茯苓餅,賞賜給大臣。茯苓味甘淡,性平,人心、脾、肝、腎經,具有健脾和胃、補腦健身、利水滲濕、寧心安神等功效,被譽為中藥“八珍”之一。茯苓特點是補而不峻,利而不猛。藥性平和,既能扶正,又能祛邪,是脾虛濕盛者必不可缺的健脾祛濕中藥。
健脾祛濕中藥二:薺菜
薺菜帶根全草入藥,其幼嫩葉是人們喜愛的一種野菜,早在公元前300年就有采食薺菜記載。薺菜味甘、淡,性微寒。有補虛健脾、涼血止血、清熱利水等功效。宜于濕熱胃痛、血熱吐血、濕熱泄瀉、便血等癥。
健脾祛濕中藥三:木瓜
一說到木瓜,人們可能想到的是番木瓜。雖然番木瓜有健脾胃功效,但是入藥的還是皺皮木瓜或者木瓜。木瓜味酸,性溫,歸肝、脾經,有較好的舒筋活絡作用,且能化濕,為治風濕痹痛所常用,筋脈拘攣者尤為要藥。木瓜還能使濕濁得化,中焦得以調和。此外,木瓜還有消食作用,可用于消化不良癥。
健脾祛濕中藥四:砂仁
砂仁,除了是一種健脾祛濕中藥,還是生活中運用廣泛的一種香料。砂仁昧辛,性溫,歸脾、胃、腎經。能化濕開胃、溫脾止瀉、理氣安胎。該品辛散溫通,氣味芬芳,其化濕醒脾,行氣溫中之效均佳,古人視其為醒脾調胃的、要藥。故凡濕阻或氣滯所致之脘腹脹痛等脾胃不和諸癥可以常用,尤其是寒濕氣滯者最為適宜。該品善能溫中暖胃以達止嘔止瀉之功,但重在溫脾。
健脾祛濕吃什么好
1、五指毛桃雞腳煲豬脊骨
功效:益陽健脾祛濕、活絡強筋健骨。材料:五指毛桃100克、雞腳3對、豬脊骨400克、生姜3片。做法:各物分別洗凈。雞腳去甲、敲裂;豬脊骨敲裂。一起與生姜放進瓦煲內,加入清水2500毫升(10碗量),武火煲沸后,改為文火煲約2小時,調入適量食鹽便可。此量可供3~4人用。
2、五加皮生蝎子煲雞殼
功效:驅風祛濕、舒筋健骨。材料:五加皮15克、牛大力30克(中藥店有售),生蝎子45克,雞殼1副,豬瘦內150克,生姜3片。做法:用膠袋盛裝生蝎子倒入沸開水,燙約8分鐘,洗凈;其余各物洗凈。一起放進瓦煲內,加入清水2500毫升(10碗量)。武火煲沸后,改文火煲約2小時,下鹽即可。
3、淮杞圓肉糯米酒燉雞
功效:祛濕驅寒、健脾安神。材料:淮山25克、杞子15克、圓肉10克(中藥店有售)、糯米酒50毫升、光雞1只(約750克)、生姜3片。做法:各藥材洗凈,稍浸泡;光雞處理干凈,去尾部,切塊。一起與生姜放進燉盅內,加入冷開水1250毫升(5碗量),加蓋隔水燉3小時便可。進飲方下鹽。